坚定文化自信,进一步弘扬和传承伏羲文化
王文杰
(秦安县地方志办公室 甘肃 秦安 741600)
【摘要】大地湾遗址的发掘,进一步佐证了天水秦安的略阳川就是伏羲的诞生地,是古成纪的中心地带。伏羲的主要功绩是始作八卦,教渔猎,造书契,制嫁娶,作历法,兴瑟乐。伏羲兄妹在秦安显亲峡合婚,繁衍生息,再创文明。天水秦安是龙图腾的发源地,是羲里娲乡。
【关键词】大地湾;略阳川;远古女娲;伏羲;功绩;古成纪;显亲峡;羲里娲乡
一、伏羲的诞生和功绩
伏羲是人文始祖,被尊为“三皇”之首。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记载:“太昊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牲牺以充庖厨,故曰庖牺。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以上记载比较全面地反映了伏羲的诞生和功绩。汉•荣氏《遁甲开山图》记载:“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次有柏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赫胥氏、尊卢氏、祝融氏、混沌氏、昊英氏、有巢氏、葛天氏、阴康氏、朱襄氏、无怀氏,凡十五代,袭庖牺之号。”据考古学家考察,中国大约在旧石器时代的中期或晚期进入了母系氏族公社的初级阶段,这时的人类过着原始的群居生活,“卧则呿呿,起则盱盱,饥则求食,饱则弃余,茹毛饮血,而衣皮苇”(《白虎通•卷一》)。一个氏族聚居在一起,“只知其母而不知其父”,有男女之别,但无家庭生活。在大地湾遗址所处的略阳川,有许多关于女娲的传说,如“抟土造人”、“炼石补天”,“女娲洞”、“生在风沟,长在风台,葬在风莹”等。2006年科考组在大地湾遗址经过探测发现,在距今约6.5万年的略阳川就有人类活动,这与传说中的远古女娲相吻合,进一步佐证了传说的真实性。这一时期也正是母系氏族在天水秦安大地的繁荣。到了距今约8000年的新石器早期,母系氏族公社发展到了鼎盛时期,并逐渐向父系氏族公社的伏羲时代交替过渡。记载所说的“女娲氏没,大庭氏王”,也很符合远古女娲在略阳古域补天治水和抟土造人的传说,很符合新石器时代早期女娲氏在秦邑的繁荣鼎盛。女娲名号沿袭至此就意味着伏羲名号的开始。在天水地区,发现了不少新石器时代的文化遗址,只有在大地湾遗址中,我们可以生动地看到一个以大房子为特征的氏族部落,如F901房址面积达420平方米,在中国仰韶文化遗址中,这种超大房子则绝无仅有,“大庭氏王”非伏羲莫属。这就和伏羲生于成纪很吻合。南开大学的刘文英教授说:“值得注意的是《遁甲开山图》以‘大庭氏’为伏羲氏名号的开始,‘大庭氏’之名亦见于《庄子•胠箧》和帛书《经法•十六经》,这个称谓说明这个氏族以建筑大房子为特征,但不知其活动地区。然在大地湾遗址中,上述大房子在西安半坡和姜寨也有所见,很可能是大地湾文化的传播,而这种超大房子则绝无仅有,因此传说中的大庭氏非此莫属。这样说来,伏羲氏族系统大约在6000多年以前,以大地湾开始他们的活动。”《纲鉴易知录》云:“大庭氏是一个以建造大房子为特征的部落。自大庭氏以后代立的十五代,均沿用伏羲这个名号。”大地湾遗址中的大型“宫殿式”建筑F901房址,它是大地湾200余座房址中最神奇和最宏大的建筑,堂前设轩,大有“天子临轩”的韵味,这座建筑被专家们形象地称之为“原始人大会堂”。这就是诞生伏羲的故里,是古成纪。成纪一名就随着伏羲的诞生而出现,秦安是古成纪的中心地带。大地湾所在的略阳川是女娲氏、伏羲氏及其后裔繁衍生息,繁荣鼎盛,集中活动的场所。兰州大学简论古代文化遗址的开发及相关问题》一文中说:“虽然国内凡是有伏羲女娲文化遗址的地方,当地人大都反复强调他们那儿是真正的‘羲皇故里’和‘女娲故里’,甚至还带有感情色彩地说明其‘唯一性’和在文化史上的‘特别重要性’。这种热爱故乡文化遗产的情感,理应受到尊重和肯定。然而,如果我们大家都能秉持一种客观、公正、科学的态度,通过对古代文献记载、考古挖掘和当地民间活态神话传说这三方面资料的审视和对比研究,就不难发现,其中在地域上存在‘源’与‘流’的差别,在时间上也存在着‘先’与‘后’的差别。”又说,“大地湾新石器时代遗址的发掘,为伏羲女娲部落诞生于成纪提供了极有说服力的考古佐证。我估计,将来对这一地区更大面积的继续发掘,或许有更加惊人的发现”。<span font-size:16px;"="">柯教授讲过的时隔几年后,科考组在大地湾遗址院内开探方下挖到8.5米发现,在距今约6.5万年这里就有人类在活动。这真是惊人的发现。《周易•系辞下》曰:“古者庖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伏羲氏主要功绩是始作八卦,教渔猎,造书契,制嫁娶,作历法,兴瑟乐。
始作八卦
八卦是用八个符号分别代替天地、水火、风雷、山泽,后来成为《周易》的思想基础。伏羲画八卦,就规范了人们的一切,因此,八卦在先民的观念中,学问最深,应用最广,它的形象也最崇高。在略阳川大地湾以东有八卦山,以南有八卦坡,以北有八卦顶,传说是伏羲初演八卦的地方。之后伏羲在葫芦河流域的安伏川演绎八卦。后来伏羲选择了古成纪地域画卦最佳的三阳川的白鹿山(亦称蜗牛堡),仰观俯察,创作八卦。后世人称白鹿山名“卦台山”。天水三阳川的卦台山,群山环拱,若抱若合。渭河由西而来,在三阳川蜿蜒东流,形成一个巨大的盆地形平川。卦台山位于最西端的渭河入川处,形如龙首,北插渭河,有龙马洞、分心石等胜景与卦台山相辑遥对。卦台山与大地湾遗址相距约60公里,这一地带正是伏羲活动的地域。相传伏羲在卦台山放眼三阳,象天法地,妙悟八卦时有龙马负图,浮渭河而来,深受启示。三阳川的地理形势构成了天然的太极八卦,地理风水和八卦天机暗合。整个三阳川犹如一幅巨型的太极图,阴阳的分界就是渭河。南北两山形似卧龙,首尾合围,乾南坤北,与伏羲先天八卦之乾坤两卦暗合。台湾著名易学家张渊量先生以‘天心山’命名卦台山,认为伏羲立天地之心于卦台山,仰观俯察,推演八卦。传承文明,受天文启示者颇多,卦台山的地理位置真可谓是得天独厚,三阳川本是一幅天设地造的太极图景。站在卦台山顶,视野广大,目极天际,仰望天空,深感这里的空间似乎更大。站在卦台山,再放眼山下那一马平川的三阳川,一个小盆地的平川竟被那条s形的渭河道分为对称的两半,形成一幅活的太极图。当年伏羲为了氏族部落农耕等方面的需要,选择此山作为观象台,仰观俯察,观象制物,立竿测影,与天地准,直接与自然对话,直接从天地万物的形象中获取信息,从而感悟到天地万物运行变化的规律,并将长期观察到的自然现象归纳为八大类,以阴阳演绎为乾与坤,震与巽,坎与离,艮与兑的先天八卦。这八大类就是“以类万物之情”,是对万物的一种综合分类和概括。正如孔颖达《周易正义》所记载:“伏羲画八卦,万物主象皆在其中。”伏羲始作八卦,分别象征天(乾卦)、地(坤卦)、雷(震卦)、风(巽卦)、水(坎卦)、火(离卦)、山(艮卦)、泽(兑卦),这八种物象中没有一种属于神怪之类,没有一种单纯表示吉或者凶,都是自然界中的现象,卦卦都与天地准。由此可见,八卦是中华民族的人文化,天水是人文化的发祥地。伟大的人文始祖太昊伏羲就在这里仰观俯察,“一画开天”,始创了世界文明瑰宝——伏羲八卦。
教渔猎
《周易•系辞下》曰:“伏羲作结绳而为网罟,以佃以渔。”伏羲时代,人们掌握了制造绳索的技术,使生产力的发展飞跃了一大步。伏羲教民用绳索织成网,这样就更方便和利于捕捉禽兽与鱼类,获取大量的肉食品,使先民们的生活得到了改善。在大地湾一期文物中,有纺轮坯和尖状骨锥,这很可能是织网工具。地处渭河、葫芦河和清水河流域的大地湾先民,结网捕鱼也是当时食物的重要来源之一。在他们烧制的陶器上也常见到鱼纹或变形几何鱼纹图案。由于工具的改变,原始农业和畜牧驯养业同样得到了发展。伏羲不仅教民“养牲牺以充庖厨”,而且教民对捕获的有些野兽进行驯养,伏羲也就成了畜牧文化的先祖。
造书契
《周易•系辞下》曰:“上古结绳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书契。”就是说首先用一些有固定含义,能在较大范围内通用的符号或刻划或画在某种特定的记事计数的东西上,约定俗成,大家公认。同时命朱褒为飞龙氏,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极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和社会的发展。大地湾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刻画的几十种符号和一些陶罐、壶瓶上面的彩色陶纹告诉我们,早在6000多年前,我们的后世圣人伏羲就由结绳记事进化到了象形文字阶段。刻画符号就是造书契,是象形文字的初萌。
制嫁娶
三国谯周《古史考》云:“伏羲制嫁娶,以俪皮为礼”。伏羲重人伦,制嫁娶,始正夫妇之伦。在由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的过程中,伏羲氏族已初步认识到同姓不繁育的重要性,禁忌同母兄妹间的婚姻,禁止那种不媒不聘,男女杂游的血缘婚。提倡由血缘婚逐渐转变为族外婚。但是用俪皮做聘礼的一夫一妻制的对偶婚家庭婚姻还不十分稳定。从大地湾仰韶文化中期来看,只能供一两个人蜷卧的小房子有所增多,小房里陈设各种陶质生活用具,陶纺轮和一些骨笄、石环、蚌饰等装饰品,这表明已有小型家庭。但小房里没有火坑、灶台、小家庭还未真正独立。在同期墓葬中,有母子合葬、成年同性双人合葬,却一直未见成年男女合葬,这说明刚出现的对偶家庭还很不稳定。然而,氏族聚落由血缘婚逐渐转变为族外婚,这就极大地提高了人口生育素质,这是人类社会的一大进步。
作历法
《周髀•算经》曰:“伏羲作历度。”所谓历度就是指历法。历法与伏羲时代的原始农业关系甚密,先民们为了农耕,就要计算时间,预测节气,安排农事。为了掌握日月岁时,伏羲“象天法地,始有历度”,就是说伏羲始作历法,教人们熟悉一定的物候知识,适时耕获。同时命昊英为潜龙氏,造甲历,在生产实践中不断认识修订和完善历法。
兴瑟乐
《说文》释曰:“瑟,庖羲氏所作弦乐也。”《拾遗记》云:“庖羲氏灼土为埙。”补《史记•三皇本记》云:“伏羲作三十五弦之瑟。”相传伏羲曾析木为琴,发明了三十五弦的琴瑟,始有和民之乐。乐舞是原始先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在大地湾一座编号为F411房址中发掘出了地画,学术界普遍认为画面上的两个人物的形态是在表现原始人的舞蹈场景。同时也被马家窑等许多古文化遗址中出土的舞蹈纹彩陶盆、罐所证实瑟乐自是而兴。
“埙”在天水地区至今仍有许多人在烧制。大地湾遗址中就出现了好多个埙。在略阳古域烧制吹埙者代代相传,原料经济,制作简单,音韵古老,发人深思。
二、兄妹合婚
伏羲、女娲在显亲峡合婚的传说县内流传很广。这时的女娲已不是远古时的女娲,而是清•梁玉绳《汉书人表考》引《春秋世谱》曰:“华胥生男子为伏羲,女子为女娲”中的女娲,是人类社会进入父系时代的女娲。显亲峡位于纵贯县境内葫芦河的上游,传说在洪水泛滥之际,人民尽死,唯有伏羲女娲依靠葫芦才保住了生命。传说他们俩是从略阳川的清水河漂落到了今葫芦河出显亲峡的安伏川才得救了。有一天,伏羲兄妹来到葫芦河畔,望着洪水淹没人类的惨景,伏羲顿生兄妹成婚繁衍人类的念头,但是他的“制嫁娶”是禁忌同母兄妹结婚,伏羲沉思良久,和妹商议说:你看峡口有两山对峙,我去东岸山,你去西岸山,各点燃柴禾,向天祈祷,天若愿我兄妹为婚配,则烟合;若不许,烟则散。兄妹俩按商议各自行动,在两山头点燃柴禾后,两股青烟徐徐而合。于是兄妹高兴至极,以蓝天作帐,大地为床,在这山川谷地结为夫妻,繁衍生息,再创文明。因为伏羲、女娲的婚配是“天赐良缘”,名显于世,人们为了纪念他俩的合婚,就称此地名显亲峡。后来,在秦安境内人们用“显亲”二字命名的称谓较多,主要有显亲侯国、显亲县、显亲故城、显亲川、显亲河等。在安伏川一带伏姓人很多,相传是伏羲的后裔,以伏姓命名的村有伏家峡、伏家洼、伏家川、伏家坪、伏家沟、伏家河等。《水经注》记载:“瓦亭水西南出显亲峡,石宕水注之。水出北山,山上有女娲祠(已毁)”。“显亲峡”位于今安伏镇的伏家川以北,即明《秦安志》所称的锦带峡。“石宕水”在安伏镇伏家洼之北山。“女娲祠”位于伏家洼堡子梁的庙湾里,有庙曰“女娲宫”,据当地老人们讲,庙毁后迁至伏家洼村,在伏家洼莲峰寺的大殿内,正中间曾塑有如来佛像,有两尊不太高大的一男一女像塑在两旁,称男的为太阳神,女的为月亮神,总称曰:“日月光普照佛祖”。并说以葫芦河分界的显亲峡口的东西二山,东山叫苍龙山,象征伏羲,西山称亢龙山,象征女娲,两山首尾相接,把安伏川围在了其中,真好象一对甜睡的夫妻。以上这些都表达了后世先民对伏羲、女娲的崇敬和纪念。安伏川又是汉成纪县的治地。《旧唐书》记载:“成纪,汉县,属天水郡。旧治小坑川。”《括地志》记载:“成纪,汉县,在秦州成纪县北二里。”秦州成纪县是县治今叶堡川的唐成纪县,“北二里”正是今安伏川,即“小坑川”。在远古,葫芦因避洪救人而演化出了葫芦瓜再生人类的传说,这一传说正是伏羲、女娲的象征,闻一多先生在他的《伏羲考》中说:“伏羲、女娲莫不就是葫芦的化身”。在大地湾、安伏川出土的文物中,陶器的数量和种类最多,葫芦瓶更成为最常见和最典型的器物。先民们对葫芦如此崇敬,这是因为伏羲女娲依靠葫芦得救,并合婚繁衍人类,又因为葫芦多子,所以葫芦和先民的生育观念息息相关。
三、羲里娲乡
大地湾遗址出土的大量珍贵文物给历史传说以出处,这些最富智慧的创作,正和三皇时代同期,有许多与伏羲文化密切相关,可以说是伏羲部族与传说吻合和发端于此的实证。长期发掘和研究大地湾遗址的甘肃考古研究所的郞树德研究员说:“甘肃东部是研究文明起源的重要地区,是一个发展历史久远,文化绵延不断的地区,早在5000年前就已出现文明的因素。这里至今流传着三皇之首伏羲和女娲的传说,天水现存伏羲庙,据《水经注•渭水》载,秦安县北山之上曾有女娲祠。考古发现虽不能证实这些传说,但是有关传说和考古发现不谋而合,说明了这个地区在华夏文明产生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女娲伏羲诞生时的上古时代,“人民少而禽兽众,人民不胜禽兽虫蛇”(韩非子《五蠹》)。可以说,当时的人们只有求生的本能,尚处于野蛮的低级阶段。美国著名的现代遗传学家摩尔根将人类社会划分为蒙昧时代,野蛮时代和文明时代。文明时代是在野蛮时代的母体中孕育而成的。在2007年女娲文化论坛会上,甘肃省社科院的郑本法研究员讲:“补天治水和抟土造人的女娲,远远早于伏羲,折射的是母系氏族社会时期。”“女娲氏没,大庭氏王”,正说明文明的伏羲时代是在女娲时代的母系氏族时代孕育而成的。《初学记》云:“女娲氏亦风姓也,承庖牺制度,亦蛇身人首,一号女希,是为女皇。”清《甘肃新通志》云:“开天明道帝庖羲氏实作之首帝,诞于成纪。成纪今秦安也。”从神话传说、史料记载和大地湾遗址的发掘来看,抟黄土作人和炼石补天的女娲是远远早于伏羲氏的远古女娲。后来与伏羲为兄妹,为夫妇,为君臣的女娲是人类社会进入父系文明时期的女娲,是女娲名号的沿袭。她们都风姓,蛇身人首,诞于成纪。
伏羲女娲蛇身人首的形象隐喻着伏羲部族是以“蛇”为图腾。伏羲女娲风姓的“风”,从虫,《说文》有“风动虫生”的解释。在甲骨卜辞中,“虫”和“巳”为同一个字,而“巳”就是蛇。在十二生肖中蛇就是用“巳”来表示。《山海经•海外南经》有“虫为蛇”之说。在略阳古域,人们至今把“蛇”叫长虫。大地湾遗址所处的山梁古往今来一直称“长虫梁”。可见伏羲的风姓与伏羲是“蛇身人首”有关,风姓也就是伏羲出自“蛇”氏族的标记,说明伏羲时代的伏羲部族是以“蛇”为图腾的。伏羲的“蛇身”实际上就是龙身。闻一多先生在《伏羲考》中把蛇作为“原始龙”。民间把蛇称“小龙”,把蛇年称小龙年。所以伏羲时代的蛇就是简化了的龙的形象,伏羲的风姓实际上就是说伏羲源自龙,伏羲是龙的化身,伏羲部族的图腾是龙,“有龙瑞,以龙纪官,号曰龙师。”龙是中国最古老最著名的图腾之神,也就是说龙是伏羲部族的族徽或图腾,龙也是中华民族的象征。
《遁甲开山图》云:“伏羲生成纪,徙陈仓”。伏羲部族在发展壮大后,其部落沿大地湾所在的清水河流域不断地向葫芦河、渭河流域迁徙,再沿渭河东徙并建立政权于陈仓(今陕西宝鸡市)。同时,强大的伏羲部族由黄土高原沿渭水和西汉水向东向南的中原大地、四川盆地、云贵高原流动迁徙,经过一个漫长时段的交融和渗透,陕西、河南以及黄河中下游和西南地区的许多部族被逐渐征服和兼并。随着部族的大交融,伏羲氏族在自己的原始图腾中融入了其它部族的马、牛、狗、鹿、鱼、鸟等图腾,就这样渐渐形成了多图腾组合的综合图腾——龙图腾,三皇之首的伏羲就被尊为中华民族的祖龙。伏羲部族在不断流动迁徙中,把大地湾文化向四处传播。宝鸡北首岭史前文化正是大地湾一期文化;西安半坡文化正是大地湾二期文化;河南陕县的庙底沟文化正是大地湾三期文化。大地湾遗址出土的文物中已能提出有关华夏文明史的起源性问题有六个:一是大地湾所在的清水河谷是我国最早的粮食和油料作物的种植地,也是中国旱作农业黍稷等的起源地。二是大地湾是我国彩陶的起源地。三是大地湾是我国传统建筑和宫殿建筑的起源地。四是大地湾地画堪称盘古开天第一画,是中国绘画的起源。五是大地湾一期陶器上的彩绘图案与记事符号为伏羲“书契”的一部分,是中国文字的起源。六是到距今约5000年的大地湾四期,聚落人口众多,初步显示出了城镇化的迹象,是中国古城的起源。大地湾的先民们在秦安这块热土上繁衍生息,创造了令人惊叹的文化成就,其中彩陶、地画、陶符号、黍菜籽、陶量器、原始殿堂达到了世界之最。先民们把农耕文化、建筑文化、陶文化、和文化艺术源头,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尤其是在5000年左右的仰韶文化晚期,迸发出了华夏文明的曙光。其中旱作农业、彩陶和文字的起源都可以追溯到七八千年前。郎树德研究员说:“复杂的礼仪中心是文明的社会标志之一,美国人类学家克拉克洪认为:复杂的礼仪中心、文字、城市这三项因素只要具备两项就应该算是古代文明了。大地湾虽然还处在野蛮时代,但已有文明因素的萌芽,F901就是最初的礼仪中心。”在F901主室紧贴地坪的地方,共出土了8件可复原的陶器。其中一件四足鼎、一件平底釜、一件条形盘、两件带环形把手的异形器、一件带圆孔器盖的四鋬深腹罐。这组陶器可以说是原始宗教活动或祭祀礼仪式中使用的礼器。大地湾一期陶器上出现了许多彩绘图案与记事符号,也就是说早在6000年前,我们的老祖先就由结绳记事进化到了象形文字阶段。这些正是孕育文明社会的重要标志。
伏羲时代,也就是华夏先民从野蛮走向文明的时代。从大庭氏开始,伏羲名号沿袭十五代,可以说伏羲氏族系统是一个相当漫长的历史阶段。在这段历史进程中,龙图腾始终是这段历史进程中最显亮的旗帜。龙图腾顽强地传承下来,成为中国传统文化中内涵博大和最富魅力的形象,而且深深地积淀于中华传统文化的诸多方面而经久不衰。在祖国的神州大地,以龙字命名的山川河流、亭台楼阁、寺观庙宇等不计其数,举不胜举。在大地湾所在的略阳古域就有龙城、龙泉、龙湫、龙山、龙头山、盘龙山、青龙山、兴龙山、卧龙川、龙泉寺等名称。正如刘雁翔教授在他的《伏羲庙志》中所说:“龙的形象经几千年中华民族的锤炼、艺术神化,已成为牛耳马齿、鹿角虾须、鱼鳞蛇身、狮鼻虎爪的虚拟生物,坚忍不拔,威武雄壮,从而成了每一个中国人的象征,成为中国文化最伟大的标志。在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龙有着不可替代的牢固地位。无论何时何地,‘龙的传人’这一口号始终是中华民族、海内外同胞寻根觅祖的归结点和民族团结的粘合剂。”三皇之首的伏羲及其而下的炎帝、黄帝等远古人文英雄都继承了龙图腾,梗概的象征了中华民族这个龙的国度的精神之所在。浩浩荡荡的华夏历史长河,博大精深的远古传承文明,坚忍不拔的民族意志,无不汇集在这龙图腾的向往之中。美国是个多移民的国家,其他国家民族的人移居美国后,后代子孙很快就忘记了自己的祖籍。唯独华人,无论多少代,总是不忘“我是中国人”,无论走到哪里,总认为自己是“龙的传人”,总想着要千方百计来中国寻根祭祖,拜谒女娲、伏羲,这就是中国人的情怀,也是中国人坚定的文化自信。
中国历代对先祖伏羲、女娲礼仪有加,陇、豫、鄂等地方都建有祠庙、陵地,以纪念两位圣者。今天,在两皇故里的天水秦安,女娲伏羲更是受人顶礼膜拜的圣者。略阳川的民众为娲皇圣母建祠修庙数千载。秦州城内有伏羲庙古建筑群,秦安县城南郭城门曾嵌有“羲皇故里”的石刻匾额。国际性的伏羲文化研究会就设在天水,1992年、1995年、2001年海内外专家学者在天水先后三次举行伏羲文化研讨会。2001年12月,经国务院备案,民政部批准的中华伏羲文化研究会在北京成立。2003年8月,首届中华伏羲研讨会在天水召开,一年一度的伏羲文化节在天水隆重举行25届。天水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伏羲文化的研究、开发和传播,连年承办省级伏羲公祭,举办伏羲文化旅游节、研讨会,并创办了伏羲学院,出版了《中华伏羲文化研究论文集》。2006年以来,公祭女娲大典在秦安陇城镇举行。女娲文化论坛在县城举办。应该说,天水人与伏羲、女娲的血脉联系更为亲密,这里的山山水水无处不留着两皇时代先民的影迹。
伏羲、女娲是真实的人,是有诞生时间和故乡的人,是人类从原始状态步入文明时代的探路人,是中华各民族共同的人文始祖,绝不是虚拟中的人。中国著名历史学家何光岳研究员说:“迄今仍有不少人把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炎帝、黄帝均当作神话传说中虚拟人物来看待,这是不对的。炎帝、黄帝均为太昊伏羲氏的后代。太昊伏羲氏在距今约6000年前生于渭水中游的天水(今甘肃东部)境内,其部落后东徒并建立政权于古陈仓(今陕西省宝鸡市)。”中国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和人类文化的发祥地之一。一些西方史学家主观认定中国文化起源于西亚,说什么古文化是由西向东传入中国的,宣扬什么中国文化“西来说”。千百年来,也还有许多人在书斋中考古,在故纸堆里寻祖,直至今日,有关伏羲女娲文化、古老文明起源的文字浩如烟海,众说纷纭。争辩的结果,存疑越来越多。甚至有人仅仅凭借古典中只言片语和自己的主观臆测,便将伏羲女娲及至伏羲女娲文化归之于神话传说予以否定。大地湾遗址的发掘,进一步证实了伏羲、女娲乃是龙图腾部族的创始人和华夏人的祖先,这些都在《山海经》《水经注》《易经》《尚书》《淮南子》《史记》《纲鉴易知录》等诸多经典中有明文记载。更有今日天水的山川河流、伏羲庙、女娲祠、卦台山、古风台,特别是对大地湾遗址的进一步发掘和探测,早在距今约6.5万年,我们的先祖就在这片土地上生息、繁衍、创造,远古女娲和位列“三皇”的伏羲、女娲就诞生在天水秦安。秦安是古成纪的中心地带,是“羲里娲乡”,也更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源头之一。我们是龙的传人,更要坚定文化自信,在习近平新时代,更需要弘扬和传承伏羲文化,做大做强伏羲文化研究,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昌盛。
【参考文献】
〔1〕 司马迁.史记〔M〕.北京:中华书局,1975.
〔2〕 班固.汉书•地理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62.
〔3〕 范晔.后汉书•郡国志〔M〕. 北京:中华书局,1965.
〔4〕 吴乘权.纲鉴易知录〔M〕. 北京:中华书局,1960.
〔5〕 王嘉.拾遗记〔M〕. 北京:中华书局,1981.
〔6〕 房玄龄.晋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7〕 魏牧. 魏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8〕 魏征.隋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4.
〔9〕 李泰.括地志辑志〔M〕. 北京:中华书局,2005.
〔10〕 刘昫.旧唐书〔M〕. 北京:中华书局,1975.
〔11〕 郦道元.水经注〔M〕. 上海:古籍出版社,1997.
〔12〕 胡缵宗.秦安志〔M〕. 明嘉靖本.
〔13〕 王国维.水经注校〔M〕.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84.
〔14〕 严长宦.秦安县志〔M〕. 清道光本.
〔15〕 安维峻.甘肃新通志〔M〕. 清宣统元年刻本.
〔16〕 余泽春. 秦州直隶州新志〔M〕. 清光绪本.
〔17〕 慕寿祺. 甘青宁史略正编〔M〕. 民国本.
〔18〕 刘雁翔.伏羲庙志〔M〕. 兰州.甘肃文化出版社,2003.
〔19〕 陆思贤.神话考古〔M〕. 文物出版社,1995.
作者简介:王文杰,男,生于1945年,甘肃秦安人,原秦安县地方志办公室主任,副编审。现任二轮《秦安县志》主编。主要从事地方史志编研工作。
转发,传播正能量,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感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