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平台)
张老师:
09318437986
18189693238
QQ群:450851989
微信号:18189552022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周六至周日 :9:00-17:00
合作热线:0931-8437986
张老师:18189552022(兰州智信学堂负责人)
张老师:18189693238 甘肃省
陶老师:18894007466 兰州市
柴老师:17793329878 天水市
焦老师:13389456654 金昌,武威
张老师:18393106550 兰州新区
杜老师:15101300097 陇南市
邮箱:2849654010@qq.com
微信号:18189552022
微信公众平台:2849654010@qq.com
网址:www.gsgxrz.com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小西湖西街161号(天泽苑)
详细栏目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杨时人格魅力给予的教育启迪
发布时间:19/06/30,来源:,访问次数:4110

[摘要]  杨时是一位正面历史人物,他兼具理学、经济、气节、文章“四长”。杨时的人格魅力独特。“程门立雪”精神启迪我们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恤民爱民、关心民疾的“民本”思想,启迪我们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忠君爱国,敢于抗佞排奸,启迪我们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安贫乐道,清正廉明,启迪我们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

杨时(10531135),字行可,后因避友人父讳,改字中立,号龟山,宋南剑州将乐县北龙池团人。宋熙宁九年(1076)徐锋榜进士,官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宋时著名理学家。他“学传东洛,道倡南闽,群邪冀正,继往开来”,被推崇为“程氏正宗”、“闽儒鼻祖”。他是位在我国传统儒学和宋明理学发展演变过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影响的人物,是一位学术地位崇高的大贤,在中华思想文化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

北宋政和元年(1111),李夔陪同杨时到无锡南门保安寺游览。杨时见这里临伯渎港,前临清流,周围古木森天,与庐山东林寺颇为相似,确是一个研究和传授学问的理想场所,便有意长期在此讲学。李夔全力赞同,特地在无锡城东七箭河畔保安寺后面建起一所书院,杨时定名为“东林”。东林书院,因杨时而生,由杨时命名。据方志记载,杨时在东林讲学18年。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顾宪成等人修复书院并在此聚众讲学,形成东林党。东林书院因此有了“天下言书院者,首东林”之赞誉。晚年不顾年老体衰,仍在故乡将乐和闽北讲学著述不倦,附近县份学子纷纷前来拜师求学。宋咸淳三年(公元1267年)在将乐建龟山书院。杨时“程门立雪”、“载道南归”激励着后人,读书进取蔚然成风。学子勤奋学习,“龟山弦诵”竟成将乐一景。培养出大批著名弟子,号称东南三贤的朱熹、张 、吕东莱都出于他的名下。其弟子达1000余人。成语程门立雪已成了尊师重教的代名词。

杨时是一位正面历史人物,他兼具理学、经济(经邦济世),气节(道德)、文章(诗文)“四长”。他的思想、品德,对国家对百姓的态度均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特别是他不求闻达,安贫乐道,长期坚持不懈,将毕生精力竭诚奉献给理学研究与文教事业的高尚品德与精神,是十分令人钦佩景仰的。

时至今日,杨时独特的人格魅力,对加强新形势党风廉政教育,仍具启发和借鉴意义。

一、杨时“程门立雪”精神启迪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

杨时自幼聪颖好学,有神童美誉,文天祥《赞杨时》:“维我先生,天立作博;七岁能练,八岁能赋……”。少时受学于将乐县治附近的含云寺肖庆真大师及邵武名士之门。熙宁九年(1076年),24岁登进士弟。调汀州司户,以疾不赴任,在家著《列子解》。元丰四年(1081)杨时29岁,受任徐州司法。因闻程颢、程颐兄弟讲孔孟绝学于洛阳,遂弃官不就,偕建安游定夫(游酢)同往颍昌师事程颢,甚得程颢器重,与游酢、吕大临、谢良作并称程门四大弟子。学成辞归之日,程颢目送之日:“吾道面矣”。程颢逝世后,杨时又于元佑八年(杨时41岁)偕游酢再度北上洛阳,转师程颐,留下了“程门立雪”的千古佳话。“一日,伊川偶瞑而坐,公与定夫侍立不去,及觉,谓曰:‘贤辈尚在此乎?’出门,雪深一尺”。(宋聪《问书册》。这种尊师重道的精神一直流传至今,它给我们的领导干部以启迪,要勤奋好学,学以致用。

学习是领导干部增长才干、提高素质的重要途径,是做好各项工作的重要基础。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知识更新不断加快,国际形势不断变化,国内改革发展稳定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层出不穷。在这样的情况下,领导干部如果不抓紧学习,不抓好学习,不在学习和工作中不断提高自己,就难以完成肩负的历史责任,甚至难以在这个时代立足。杨时勤学好问,笃志求道的精神是很值得我们学习的。只有勤奋好学,学以致用,才能坚持与时俱进,创造性地工作。各级领导干部必须牢固树立终身学习的思想,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作风,以谦逊的态度、顽强的毅力抓好学习,既从书本知识中学习,又从人民群众的生活实践中学习,努力在建设学习型政党和学习型社会中走在前列。

二、杨时恤民爱民、关心民疾的“民本”思想,启迪我们的领导干部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

杨时政治思想的核心是儒家的“民本”思想。他主张“为政以德”,强调减轻人民负担,认为只有如此,才能“驱之为善”。他认为“民者邦之本,一失其心,则邦本摇矣”。故一再建议减轻百姓赋税负担。晚年致仕在家,闽北曾连续爆发农民起义,加上连年自然灾害,他对百姓的痛苦深表同情,为民请命,要求执政:“益蜀免常赋”,“查访民隐”,“使一方之民更生”。杨时在任浏阳、余杭、萧山知县期间,“皆有惠政,民思之不忘”。(《宗史·杨时传》).明万历《萧山县志.人物传》记载:“政和二年为邑令,经理庶务,裁决如流。以民岁苦旱,开筑湘湖,以灌九乡,至今民赖其利。祀名宦祠”。杨时曾进言皇上,让他编一本《宣和会计录》,分析一下国家财政收支情况,以做到量入为出,防止滥用浪费。

杨时恤民爱民,关心民疾,给予我们领导干部的启发,就是要心系群众,服务人民。需要领导干部在思想上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群众观点。要始终坚持党的群众路线,时刻摆正自己和人民群众的位置,在思想感情上贴近人民群众,要深入到基层和群众中去,了解实情、体察疾苦,获取智慧,获得力量,做到同人民群众心连心.需要领导干部在工作中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要把解决民生问题放在各项工作的首位,下大力气解决好群众反映强烈的突出问题,下大力气做好关心困难群众生产生活的工作,多办顺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时刻牢记“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

三、杨时忠君爱国,敢于抗佞排奸,启迪我们的领导干部要秉公用权,廉洁从政。

北京未年正是多事之秋.坚持抗金,反对仪和,这是杨时的一贯态度,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宋徽宗大观元年,杨时任余杭知县时,蔡京“葬母余杭,以曰者言欲浚湖,先生格之.”(《宋元学案·龟山学案》).蔡京是权倾朝野,干尽了蠹国害民之事的“六贼”之首,杨时以区区县令之卑位,敢与之斗争,充分体现了他正直无畏的胆略和精神。宋钦宗靖康元年,童贯,梁方平,何灌等人贪生怕死,弃军而逃,杨时置个人身家性命于度外,上疏乞诛童贯。当蔡京、王鯆等人强令东南各地搜罗奉献奇花异石、珍宝财物时,杨时敢于上表批评朝庭.正因为杨时具有伟岸正直的美德,所以,他敢于与邪恶势力作斗争,在上疏中敢于针贬时弊,无所畏惧。

秉公用权,廉洁从政,是我们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也是对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的基本要求。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执政的宗旨,要求各级领导干部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对人民高度负责。必须从思想道德教育这个基础抓起,筑牢拒腐防变的思想道德防线。自觉加强党性修养,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常修为政之德,常思贪欲之害,常怀律己之心,真正做到一身正气,一尘不染,保持共产党人的高尚品格和革命气节。要自觉遵守党的纪律和国家的法律法规,严格执行领导干部廉洁从政的各项规定.必须坚持原则,秉公办事,公私分明。一心为公,立党才能立得牢;两袖清风,执政才能执得好。

四、杨时安贫乐道,清正廉明,启迪我们的领导干部要生活正派,情趣健康。

“富贵如浮云,苟得所非藏。贫贱岂吾羞,逐物乃自戧。胼胝奏艰食,一瓢甘糟糠。所逢义适然,未殊行与藏……”杨时的《书含云寺示学者》一诗正是他一生安贫乐道、清正廉明的真实写照。杨时自24岁登进士弟步入仕途后,当过秘书郎、著作郎、迩英殿说书、国了监祭酒、工部侍郎、龙图阁直学士等官职,爵位不算低,但他始终保持勤俭节约的美德。宋吕聪在《问书册》中说:“视公(杨时)一饭,虽蔬食脆甘苦皆可于口,未尝有所择也;平生居处,虽敝庐优屋皆可托宿,未尝有所羡而求安也”。宗高宗建炎四年,杨时78岁上章告老,高宗赐丰厚钱物以养天年。杨时推辞说:“乞恩惠于八闽,山无米,地无租”,高宗准奏:“永为优免”(陈延统《杨文靖公文集序》)。杨时逝世时,“身后肖然,家徒壁立”(宋朱震《致仕杨公行实》)。朱熹在龟山先生遗像题词中称赞杨时“孔颜道脉,程子箴规。先生之德,百世所师”。杨时不求闻达,安贫乐道。在杨时83年的一生历程中,用了50年的时间来孜孜从事理学的研究与传播,功绩卓著,绎被后人。杨时其优秀的品质,独特的人格魅力,深深地影响着后人。

加强领导干部作风建设,必须把倡导良好的生活作风和健康的生活情趣作为重要方面。要自觉加强思想道德修养,讲操守,重品行,注意防微杜渐,坚决低制腐朽没落思想观念和生活方式的侵蚀。要注意培养健康的生活情趣,保持高尚的精神追求,明辨是非,克己慎行,正确选择个人爱好,提高文化素养,摆脱低级趣味,决不能沉溺于灯红酒绿,留恶于声色犬马。无论时代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我们的领导干部都要反对贪图享受,骄奢淫逸,都要树立和保持高尚情操和革命气节,把自己的一切献给党和人民的事业,做“一个高尚的人,一个纯粹的人,一个有道德的人,一个脱离了低级趣味的人,一个有益于人民的人”。(毛泽东《纪念白求恩》)。

作者:肖胜龙 福建省将乐县委党校高级讲师、三明市作家协会会员、福建省杨时学术文化研究会会员

文章采自:中国书院论坛

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