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平台)
张老师:
09318437986
18189693238
QQ群:450851989
微信号:18189552022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周六至周日 :9:00-17:00
合作热线:0931-8437986
张老师:18189552022(兰州智信学堂负责人)
张老师:18189693238 甘肃省
陶老师:18894007466 兰州市
柴老师:17793329878 天水市
焦老师:13389456654 金昌,武威
张老师:18393106550 兰州新区
杜老师:15101300097 陇南市
邮箱:2849654010@qq.com
微信号:18189552022
微信公众平台:2849654010@qq.com
网址:www.gsgxrz.com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小西湖西街161号(天泽苑)
详细栏目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经典玩诵知与行 ——论当代青少年国学教育对经典的回归
发布时间:19/05/12,来源:,访问次数:1949

当下之国学教育

国学教育在经历了百年困厄之后于本世纪之初萌芽初绽。随着时间的不断推移,国学教育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都需要我们去正视,在国学教育过程中产生的种种问题和弊端也逐渐显露出来。故而回归经典,正本清源就成为当前国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国学教育的初步回归当首推台湾学者南怀瑾先生和王财贵先生所倡导的少儿读经运动。在20的持续努力之下,读经运动从诸多国学普及推广的行动中脱颖而出,成为大陆国学复兴的一支不容忽视的重要推动力量。

但是,正如王财贵先生在演讲《一场演讲,百年震撼》所言:我们要让一个儿童十三岁之前,完全在我们的老师家长优良的带领之下。但你一定要优良,你不要带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你如果带一些杂七杂八的东西,你不会教,他老早离开,老早翅膀长硬最好,但是现在我们有好的东西要给他,他必须用十三年的时间来学到这些五千年的文化,乃至于西方重要的文化都在十三岁之前,要灌注在他的肚子里边,肚子里面要满腹的经纶。除此之外,我们不能培养人才。而要做这个事情是这么简单,就是‘小朋友,跟我念’。

这一主张二十一世纪之初的思想引领方面确实具有振聋发聩的作用无疑存在着一定的偏颇之处

这种偏颇首先表现在被称作六字真言“小朋友,跟我念”上。尽管从少儿读经的理念上,先读再解是一个必然的客观规律。王财贵先生也曾明确提出十年读经,十年解经,十年历练的顶层设计和宏观思考。但由于初期师资的极度匮乏,基于不能再等的急迫感,王财贵先生假设了家长及堂主不会有故意要把孩子教坏的初心。其实人人哪个不知道要请圣贤做教师?他们之所以没请到圣贤,不是故意不去请,而是尽其所能,只能如此,就先教起来再说。”并指出‘先教起来再说’一观念,转为一句较明白的话,就是:即使你现在是阿猫阿狗,也可以立即开始教读经。简单地说,便成:阿猫阿狗可以当老师。于是,十年读经的理想在具体操作中就被简化为小朋友,跟我念的教条。甚至成为奉读经机为最好的老师的由头。在一本经典背诵教材的序言中,编者明言:最好的读经老师不是人,而是复读机,或者会按下复读机开关按钮的人。”在如此强化的读经理念下,部分读经少年出现了比较明显的心理问题,部分读经老师也开始走向迷茫——

读经十年,19岁的郑惟生回到人间,却连汉字都认不全,英语更是只有小学入门水平。他和其他读经有年的学生一样,缺乏基本生活技能,性情紊乱,自负与自卑集于一身。未来的路要怎么走?读经学堂的老师没有给出答案。

于是开始出现读经教育的反思这种反思来自读经界内部,也有的来自旁观者人群甚至已经出现来自于经历过多年读经已经逐渐由童稚走向成熟的读经少年的反思。

其次表现在对经典学习的数量和态度上。由于过分注重十三岁之前的灌注,于是就衍出了老实大量纯读经的理念并由此而生包本30字甚至50万字的说法。

这一说法的倡导者王财贵先生充满对文化的热和忧患意识的。他明确提出——我想来想去,是老实大量纯读经最好是最好操作,效果最好。同时他也慨叹,所以假如有圣人来教最好,如果没有圣人来教,你就老实大量读经吧,就纯读经,这是我能想到的最好的办法了。尤其在这个时代里,这样做,整个国家民族很难出人才。

在如何看待老实大量的问题上,他说:你能不能大量,那也是要看每一个人的福份,所以我常说,一个孩子福气大,读的经就可以多,福气小,你是读不多的,没有福气,是读不到经的。如此劝导似乎又难以服众

同时,这种读法也在社会上备受质疑。新京报记者罗婷2016年8月28日发文《读经少年:背了十年书,识字却成了问题通过实地调查,对老实大量纯读经的效果进行了追问通过一位读经老师之口提出质疑——“现在回过头去看,对孩子来说,这真是一场残酷的实验。”并通过已经读经9年少年郑惟生的事例来反思读经的效果郑惟生的母亲李璇感到迷茫,为什么这条开局充满希望的读经之路,最终偏离了正轨?这种反思有助于我们正确看待当前的青少年国学教育的问题,但如果仅从有限的案例就得出否定性的结论的话就又陷入了以偏概全的误区。

除了儿童读经,在当前国学教育领域还有为数众多的人全力推进弟子规践行和幸福人生理念的推广;还有以王凤仪的思想为基础的女德教育;国学院、高等人文研究院为平台的针对社会人士采用高收费形式的高校国学培训班;以各种夏令营、冬令营、特训营形式开展的短期国学体验或者培训课程……

当前的中国,处在国学教育烽烟四起、鱼龙混杂的时代,处在国学热此起彼伏的时代。

 

传统国学教育

 

传统的中国如何进行国学教育研究者的角度来看是一个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但如果我们回到经学教育的传统中去的话,其实并没有太多的争议。

首先,站在传统经学的立场上,教育全社会的问题,所以直接关乎国计民生关乎文脉国运。于是教育始终都是在审慎的过程中尽最大可能地将最有效的人才选拔出来。

《礼记·王制》中明确提出——

 

命乡,论秀士,升之司徒,曰选士。司徒论选士之秀者而升之学,曰俊士。升于司徒者不征于乡,升于学者不征于司徒,曰造士。乐正崇四术,立四教,顺先王《诗》、《书》、《礼》、《乐》以造士。春秋教以《礼》、《乐》,冬夏教以《诗》、《书》。王大子,王子,群后之大子,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国之俊选,皆造焉。

 

这里我们看到的是一套完整的人才选拔制度,从乡里到中央,从秀士到选士到俊士到造士,人才的培养根据行政级别各有侧重。

另外,根据年龄的不同,古人也有明确的教育方向的规定

《大戴礼记·保傅》记载——

 

古者年八岁而出就外舍,学小艺焉,履小节焉。……束发而就大学,学大艺焉,履大节焉。

 

《白虎通》曰——

 

古者所以年十五入太学何?以为八岁毁齿,始有识知,入学学书计。七八十五,阴阳备,故十五成童志明,入太学,学经术。

 

《尚书大传》也记载——

 

古之王者必立大学、小学。使王子、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十有五年始入小学,见小节焉,践小义焉。二十始入大学,见大节焉,践大义焉。故入小学知父母之道、长幼之序,入大学知君臣之仪、上下之位。小胥取小学之贤者登之天子,天子以为左右。

余子皆学,十三始入小学,见小节、践小义。十八始入大学,见大节、践大义。

 

《大戴礼记》和《白虎通》所言八岁入小学十五岁入太学《尚书大传》却说十五或者十三入小学,二十或者十八入太学。所记虽然有时间上的出入,但基本思路是一致的。后儒对此也有过思考和解释。一般认为普通人的入学年龄较早。而世子入学较晚。即如朱子《大学章句序》中所描述的那样——

 

三代之隆,其法寖备,然后王宫、国都以及闾巷,莫不有学。人生八岁,则自王公以下,至于庶人之子弟,皆入小学,而教之以洒扫、应对、进退之节,礼乐、射御、书数之文;及其十有五年,则自天子之元子、众子,以至公、卿、大夫、元士之適子,与凡民之俊秀,皆入大学,而教之以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此又学校之教、大小之节所以分也。

 

王宫、国都以及闾巷都有不同层次的学校,王公以下包括庶人的子弟都在八岁入小学,十五岁的时候则从天子的元子、众子到凡民的俊秀之才都入太学。这种教育制度以我们当下的眼光来看都是十分高明和合乎人性的,这里丝毫没有对庶民的不屑和歧视。反而充分给予了自我选择和自我成长的空间。凡民之中,庸常之人则要首先学会基本的道德礼仪——洒扫、应对、进退节,还有基本的知识技能——礼乐、射御、书数之文。有了这些对一般人而言已经足矣,甚至可以借此以自我成就为乡贤、绅士。但对于凡民中的俊秀之才必不被埋没,他们将和国子一起进入太学,学习穷理、正心、修己、治人之道”——穷理即是掌握各种文化知识,包括我们当前所讲的自然科学和人文科学知识,要格尽万事万物之理;正心即是良好的心态和认知,要中正平和、不偏不倚,这也正是中庸之道的修习方式;修己即是对自我言行举止的约束和规范,是修身的具体表现;治人即是参与社会管理,成为有担当有作为的君子,实现齐家、治国、平天下的理想和目标。

朱子的这一判断并非凭空捏造,根据《汉书·艺文志》记载——

 

古者八岁入小学,故《周官》保氏掌养国子,教之六书,谓象形、象事、象意、象声、转注、假借,造字之本也。

 

这是古代社会对儿童的教育。虽为小学,但亦属于高端教育范畴,因为所谓国子就是公卿大夫等人的子弟,他们往往具有合法的爵位继承权,天然就是未来的国家管理者,故此从小便要进行严格的教育和培养,这样方可胜任未来的责任和使命。

在《周礼·地官·司徒》的记载中,我们可以明确地看到国子教育的具体内容范围——

 

师氏掌以媺诏王。以三德教国子:一曰至德,以为道本;二曰敏德,以为行本;三曰孝德,以知逆恶。教三行:一曰孝行,以亲父母;二曰友行,以尊贤良;三曰顺行,以事师长。

 

于此,我们看出国子的教育不仅仅是一个学问或者知识体系的掌握,更加重要的是全面的德行培养和孝敬父母、尊重贤良和事奉师长等行为的导正。以上的道德和行为养成都是为了能够在太学中可以进行更加深入和全面的德行和能力的培养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朱子语类》中还有这样的记载,是朱熹回答他人关于小学与大学关系的问题的。

 

问:“小学、大学如何?”

曰:“小学涵养此性,大学则所以实其理也。忠、信、孝、弟之类,须于小学中出;然正心、诚意之类,小学如何知得?须其有识后,以此实之。大抵大学一节一节恢廓展布将去,然必到于此而后进;既到而一进,固不可;未到而求进,亦不可。”

 

朱子还说——

 

小学者学其事;大学者,学其小学所学之事所以。

小学是直理会那事,大学是穷究那理因甚恁地。

 

以德为本、因材施教循序渐进、知行相合,这才是我们传统的国学教育,朱子的总结一语道破。反观我们当前的教育,与此相比高下不言自明。

 

 

国学教育回归

 

国学教育的传统在于德行教育,优秀传统文化乃中国社会伦理道德教育之根本。这是不争的事实,但如何展开国学教育,如何培固传统伦理道德,如何培养全民的国学基本素养则尚需不断地探索与实践。

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