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平台)
张老师:
09318437986
18189693238
QQ群:450851989
微信号:18189552022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周六至周日 :9:00-17:00
合作热线:0931-8437986
张老师:18189552022(兰州智信学堂负责人)
张老师:18189693238 甘肃省
陶老师:18894007466 兰州市
柴老师:17793329878 天水市
焦老师:13389456654 金昌,武威
张老师:18393106550 兰州新区
杜老师:15101300097 陇南市
邮箱:2849654010@qq.com
微信号:18189552022
微信公众平台:2849654010@qq.com
网址:www.gsgxrz.com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小西湖西街161号(天泽苑)
详细栏目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中国上古神话中透出的生死观
发布时间:18/08/07,来源:,访问次数:3707

  人的生老病死,自远古至今一直没有离开人类的视野,古先民更是投入了更大的关注。从我国古老的远古神话中就可对古人类对生命的理解窥见一斑。对生的热爱和追求,对死的恐惧和厌恶,这是中华民族生命意识的两个侧面。人们在痛惜生命苦短、人生无常的同时,也以满腔的热情去追求生命和赞美生命。但死终究要来临,于是先民就通过幻想,来与死亡来抗争,试图超越现实,超越时空,于是各种体现先民生命意识的神话也就出现了。人类所有的文化形式,神话、宗教、哲学、艺术等等,都是以死亡焦虑为中心而发展起来的。中华文明处处渗透着中华民族关于生死的智慧和观念。

 神奇的伏羲神话

    一、伏羲的神奇出生

    据传伏羲的母亲华胥氏外出,在雷泽中无意中看到一个巨大的脚印,好奇的华胥用自己的角丈量了巨大的足迹后,就不知不觉感应受孕,怀胎十二年后,伏羲降生了。原文: “太皞庖羲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羲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5]晋皇甫谧《帝王世纪》也说:“太昊帝庖犧氏,风姓也,燧人之世有巨人迹出于雷泽,华胥以足履之,有娠,生伏羲于成纪。”东晋王嘉《拾遗记》说:“春皇者,庖犧之别号。所都之国有华胥之州,神母游其上,有青虹绕神母,久而方灭,即觉有娠,历十二年而生庖犧。”唐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说:“太暤包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

     二、伏羲的功绩

    唐代历史学家司马贞《补史记.三皇本纪》,比较完整地勾划了伏羲事迹、功绩。太暤庖牺氏,风姓,代燧人氏继天而王。母曰华胥,履大人迹于雷泽,而生庖牺于成纪。蛇身人首,有圣德。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旁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始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造书契以代结绳之政,于是始制嫁娶,以俪皮为礼,结网罟以教佃渔,故曰宓牺氏,养牺牲以庖厨,故曰庖牺。有龙瑞,以龙记官,号曰龙师。作三十五弦之瑟。

“伏羲氏仰观象于天,俯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舆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造书契代以结绳之政,画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所以六气六腑五脏五行阴阳四时水火升降得以有象,百病之理得以类推,乃尝味百草而制九(金咸)以拯夭柱焉”。(《帝王世纪》)

先民对自己生死的关注

    “死”是人类无法抗拒与躲避的,是人生旅途的必然过程。比之现代人的苦苦求“生”,古人更关注的是死亡。在远古时代,先民们所面临的来自自然的生命威胁和生存压力也比现在大得多,现实生活与死亡世界的距离近到“朝生暮死”,自然灾难、战争、疾病、衰老、难产、意外,人生的征途上遍布着死亡。其中最大的威胁和压力主要来自于自然,“往古之时,四极废,九州裂,天不兼覆,地不周载;火滥炎而不灭,水浩洋而不息;猛兽食颛民,鸷鸟攫老弱。于是女娲炼五色石以补天,断鳌足以立四极,杀黑龙以济冀州,积芦灰以止淫水。……”(《淮南子·览冥训》)女娲补天的传说,以及盘古开天地、夸父追日的神话故事,在赞扬人类文化英雄的同时也处处反映了人类对死亡的超常的恐惧。

     大自然在毫无吝啬地赐予人类生存资源的同时,也时时给人带来毁灭性的灾难,我国各民族广泛存在的与伏羲女娲有关的洪水神话就明确地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大自然既是人类的恩神又是人类的天敌。人类产生自我意识的标志之一就是对生死的关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思想家蒙田说过:“世界上最重要的事情就是认识自我。”人类文化史上一切对于外部世界的实在的思考或虚渺的幻想,归宿都是人自身。人类在不断地探索它自身的存在,时时刻刻在审视和评价他的生存状况。人类在承受生的幸福、生的欢欣的同时,也经验死的痛苦、死的恐惧。为什么一个与自己朝夕相处的亲人或朋友会突然死去,不再与自己进行语言、感情和思想交流?生死之间的差别如些之大,可二者却又相隔仅一步之遥。独龙族的《大象的儿子》形象地说明了这一点。先民们给自己找到的解释只能是:人本来是不会死的,只是因为某个时候出了一点什么差错,人类的命运才发生了如此可悲可叹的逆转。种种疑问弄得他们困苦不堪。

    先民的最深层次最重要的意识就是如何消除死亡,获得平安。先民的一切生活内容,无一不是围绕着如何了解死亡、如何避免死亡。于是与生死有关的各种创世神话、自然神话就成了先民寻求心灵安慰的良药,寻求生死秘密的捷径。

人类向大自然探求自身生命的奥秘

    原始先民在“混沌初开”的意识中还不可能对生命、尤其对人类自己的生命现象、过程进行理论的关照,所以更多的是对大自然的敬畏和崇拜。随着人类的进化和大脑智商的提高,随着生活经验的积累,人类才逐渐发现许多大自然现象,如洪水、雷电、猛兽以及各种自然灾害都可以决定人的命运,导致人患病和死亡。于是人类开始自觉地探索死亡的秘密、人的生命与大自然的关系。

     (一) 灵魂观念的产生

    人首先在从自身的意识活动上寻找突破口,因为人先要学会缓和和化解主观意愿和客观事实之间发生的冲突,学会直接面对死亡或给死亡一个所谓的“说法”。在先民的自我体验中,意识活动有时可以超越身体活动的范围,特别在睡梦中,人更是可以不受身体存在的具体时空条件约束而自由自在地升天入地,追前启后,从事种种超时空活动。因此,古代先民相信在人的身体中存在一种可以独立于肉体而存在和活动的精神要素,这就是灵魂。。在先民的直觉类比思维看来,既然人在睡眠情况下灵魂可以脱离身体而自行活动,那么死便与此相类似,是灵魂对肉体的永久脱离,尽管人死之后尸体会腐朽归于“无”,但“灵魂”却可以飘荡而出,永不寂灭。因而灵魂一定是不死的,只是不知归于何处而已。灵魂不灭的观念,冲淡了对死亡的惊恐,缓解了生存焦虑。借助特定的途径和方法也就可以与死者神灵进行沟通,这种途径和办法就是祈祷祭祀巫术,原始的宗教信仰也就这样产生了。

     (二) 神话中的神的出现

    据考古学家对距今二万五千至五万年前的周口店山顶洞人墓葬的考察,发现至少从那时起,人们就已经具有明显的灵魂观念和人死后灵魂可以继续生活的种种迹象了。在人类的早期阶段,在一个部落中,人们同劳动同吃住,他们之间互相依靠,都是集体的一员,对集体来说,每一个成员都是重要的不可缺少的。一旦有人死去,由于对死的不了解,其他人员就会有一种不祥或灾难,以为有一种神奇的力量支配着人的生命,由此而产生恐惧感。这种恐惧感由对死人的恐惧演变为对鬼的崇拜。在先民看来鬼神是很难区分得。鲁迅在《中国小说史略》第二篇《神话与传说》中说:“天神地袛人鬼,古者虽若有辨,而人鬼亦为神袛。人神淆杂,则原始信仰无由蜕尽”。这就说明了先民鬼神不分的生命观念。由此,人的死亡就成了先民与神相通的中介。通过死亡这个中介,伏羲、女娲、炎帝、大禹、后稷、弈等许多氏族首领具有了超人的神性。伏羲女娲作为中华民族的始祖神,之所以历朝历代受到民间和官方的崇拜祭奠,本质上基于对死亡对神灵的崇拜。考古发现在汉代大量的墓室里也刻有伏羲女娲像,先民认为人死之后灵魂要返回传说中的故乡去,这故乡既是祖先的灵魂居所,也是人们死后都要去的另一个世界。

    凡有生者皆有死。当人类还处于“非人”阶段的时候,它与其他动物一样,只是本能的“活”着,不知“生”,也不知“死”,生死皆受自身机体和外部自然条件控制着。但一当人脱离了动物界而成其为人时,他便不仅在生存着、不仅受身体和外部环境的支配,而且逐渐地知“生”、知“死”,懂得运用自己的大脑、体能去改变外部的环境。

伏羲神话中的生死观

    伏羲被认为是中国原始人类神权统治时期以蛇为图腾的氏族首领,巫术(原始宗教)中的神人,原来在森林与草原混交的地理环境中,过着以采集与狩猎为主的游荡生活。后来或许由于气候的变化和人口的增多,他所率领的氏族逐渐从山地和草原向傍山的河川地带迁居,采集的食物向水生生物转化,即逐步向以渔猎为主的半流动生活过渡,生计命运更加受制于人力无法抵御的自然力。

    羲是日气,日俗称阳,阳气既日气的转化。伏,隐也。伏羲合为一词,意思是潜藏的阳气。由日气到阳气,不仅两者词义相通,更重要的是一种文化的转化。是由太阳崇拜发展到万物源于阳气的观念。这一点是与伏羲神话的内容相符的。伏羲氏创造万物复苏和生长的根源。阳气与四时结合,表示万物萌生和成长,最初说是春天。伏羲神话中关于春的内容非常的多。

    我们在千变万化的大自然面前,童年的人类深深感到自身的渺小和软弱无力,随时遭受山洪、大火、巨风、泥石流等毁灭性的灾难,因此他们认为大自然的一切现象肯定各有神主宰其事,人间的吉凶祸福和疾病均是某些神灵作崇所致,由此产生了对超人的自然力的崇拜和敬畏心理。作为一个庞大的氏族的首领,伏羲归纳了对人民生计影响最大的八大自然因素,创立了八卦符号,分别代表天、地、山、泽、水、火、风、雷八大天神的符号,并把它们作为崇奉和祭祀的对象,进行赞祷和祝咒,以求消灾避祸,平安地生活。自此,原始的敬神活动发生了变革,形成为全民性的社会活动,其方式也更趋于规范。所以从本质上讲,八卦符号所表达的既是先民朴素的自然环境观,更是一种生死观。

    中国古代的神灵信仰,是中国人最早思索生死问题的产物。也是中国生死智慧中最古老而又持续最久的一种。随着人类的逐渐成熟和社会生活的发展,随着道德体系的建构和美丑观念的确立,中国古人对生与死作进一步反思,把人同大自然的一切变化看作相互制约的整体,形成了“灵魂不死、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和生命观,在此基础上派生出儒家“杀身成仁”、“舍生取义”的生死智慧;道家“生死齐一”的生死智慧;道教“永生不朽”的生死智慧;墨家“慷慨赴死”的生死智慧;法家“冷酷生死”的生死智慧;中国民间“阴间”与“阳间”的生死智慧;佛家“了生死”的生死智慧等等,形成了相当系统的学说,对中华民族的生存与生活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伏羲神话的意义

    伏羲之感生神话、兄妹成婚、洪水故事、葫芦神话、龙图腾与龙文化、龙蛇禁忌、八卦符号与各项创造发明, 处处流露出对生的渴望,死的抗争。倘若没有生命,天地会怎样的单调枯燥、索然无味。因此天地是生命之本,也是天地之大德。我们要诚心诚意的感谢天地赋予我们的生命,珍惜生命,热爱生命。因此,伏羲文化对揭示中华文明起源和中华民族的形成,具有独特魅力与价值,它具有丰富的哲学内涵和文化意蕴,是中华传统文化的核心与源泉。

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