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佛道分别以不同的人生哲学来满足现实生活中的人同时可能具有的多方面的需要,或不同的人在复杂曲折的人生道路上不同阶段可能具有的不同需要,这在历史上曾对中国人的心理调控和人生价值的追求发生过重要的影响和作用。
中国传统思想文化源远流长,在几千年的演变发展中,最终形成了以儒家为主、佛道为辅的基本格局。而儒佛道之所以能够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干,是国家和社会对它们的需求,而它们又正好能够满足这种需求。
儒家之长
作为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主流,儒家关注现世现生的人文精神表现得最为突出。“天地之性人为贵”是儒家的一贯精神。总体上看,宗法伦理是儒家理论的主干,而“人”则是其全部理论的出发点与核心。儒家谈人,基本限于现世;儒家谈人的实现,强调的是主体道德上的自觉完善和圣人教化,如何从主体自身来强调为善去恶的必要性。
道家之长
当人们在各种社会关系中无法实现自我的时候,道家有独到的发挥。老子道家理论的核心是本性自然的“道”。道性自然无为,无为而无不为。道家的理论框架虽然是“自然”,但其着眼点却并没有离开过“人”。老子道家对人的地位也给予了足够的重视和肯定,只是道家对人性的看法及在人的实现问题上,走的是与儒家不同的道路。
佛教之长
佛教的出发点是“人生皆苦”,它通过“四谛”、“五蕴”、“八正道”、“十二因缘”等教义学说来论证从人生苦海中解脱出来的必要性和可能性,同时又通过“自作自受”、“自种自收”的三世轮回“业报说”而将人们引向“诸恶莫作,众善奉行”的人生道德实践,其中包含着某种人通过努力实现人生永恒幸福的向往。佛教对“人生”内涵的扩大和对道德行为自作自受的强调,确保了佛教为善去恶道德说教的威慑性及其人生理想的恒久魅力,提供了佛教与中国传统固有的儒、道人生哲学相融互补的契机。
儒佛道分别在经国、修身和治心方面发挥不同的作用。古人说:“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当然,这种区分只是相对的,更多的是三者在历史的演变中往往形成了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复杂性。
目前,中国文化的生命力与现代价值有待进一步挖掘、改造和创新;以儒佛道为三大主干的中国传统文化自身也需要不断更新发展。历史上,只有吸收了不同的文化,才能使中国传统文化充满活力。今天,我们仍需要借鉴吸收人类优秀文明成果,从而让中华文明同世界各国人民创造的丰富多彩的文明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的精神指引和强大的精神动力。更多传统文化知识,登录中华传统文化教师甘肃考试网:www.gsgxrz.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