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平台)
张老师:
09318437986
18189693238
QQ群:450851989
微信号:18189552022
周一至周五 :8:30-17:30
周六至周日 :9:00-17:00
合作热线:0931-8437986
张老师:18189552022(兰州智信学堂负责人)
张老师:18189693238 甘肃省
陶老师:18894007466 兰州市
柴老师:17793329878 天水市
焦老师:13389456654 金昌,武威
张老师:18393106550 兰州新区
杜老师:15101300097 陇南市
邮箱:2849654010@qq.com
微信号:18189552022
微信公众平台:2849654010@qq.com
网址:www.gsgxrz.com
甘肃省兰州市七里河区小西湖西街161号(天泽苑)
详细栏目
您当前的位置:首页 »  新闻动态
学习短评:阐扬中华文明,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
发布时间:21/05/13,来源:光明日报客户端,访问次数:1656

  5月9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给《文史哲》编辑部全体编辑人员的回信中指出:“增强做中国人的骨气和底气,让世界更好认识中国、了解中国,需要深入理解中华文明,从历史和现实、理论和实践相结合的角度深入阐释如何更好坚持中国道路、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

  中华民族有着5000多年的悠久历史和灿烂文化,中华文明的绵延传承从远古时期一直延续发展到今天。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在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中顽强生存和不断发展,很重要的一个原因,是我们民族有一脉相承的精神追求、精神特质、精神脉络。中华文明具有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谋大同的深厚传统,从根本上塑造着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行为方式。在几千年的历史流变中,中华民族于艰难中挺立,在困厄中奋发,锤炼出独具特色、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为中华民族克服困难、生生不息提供了强大精神支撑。

  源浚者流长,根深者叶茂。古往今来,任何一个大国走向兴盛的进程,既是经济总量、科技力量、军事力量等硬实力提高的过程,也是价值观念、思想文化、道德规范等软实力提升的过程。中华民族之所以在世界有地位、有影响,不是靠穷兵黩武,不是靠对外扩张,而是靠中华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中国文化历来就有讲究以德服人、以理服人的传统,反对以武力压迫而使人屈服。“以力服人者霸,以德服人者王”,中国文化之所以注重“王道”而反对“霸道”,根源于中华文明讲信修睦、和衷共济、协和万邦的文化特质。

  今日之中国,是历史之中国的延续;中国之今日,是中国之历史的沿承。每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传统和文化积淀不同,其发展道路必然有着自己的特色。数千年来,中华民族走出了一条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明发展道路,这不是偶然的,而是由历史传承和文化传统所决定的。中华文明的沃土滋养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宝贵资源,如仁爱民本、礼法合治、德主刑辅、正己修身、居安思危等,都为我们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提供了重要启示。所以说,中国拥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

  文明需要交流互鉴,文化的多样化是与政治多极化、经济全球化、社会信息化同时呈现的时代特征。费孝通先生在他80岁生日时,曾提出文化自觉的16字箴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这是一种文明交融的理想境界,它之所以广为流传,可能恰恰来源于它体现了一种广博的文化胸怀,这正反映了中华文明自古以来的美美与共、和合共生的辽阔文化胸襟。所谓“文明冲突”,某种程度上看是一种自我实现的文化预言,不应该成为一些国家结盟与对抗的理论依据。从历史来看,佛法东来、西学东渐,都在与中华文化的交融碰撞中绽放出异彩纷呈的文化景观。阐扬中华文明的历史脉络和精神特质,让世界更好地理解中国的历史与现实,增强捍卫多边主义、支持团结合作的国际力量,是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义不容辞的时代重任。

  文运兴则国运兴,文化强则民族强。中华文明中蕴藏着理解当代中国的钥匙。弘扬中华文明,让世界更好地认识中国,促进不同国家和民族之间的交流、交融和互鉴,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仍需再接再厉、不断创新,立时代之潮头、通古今之变化、发思想之先声,为我们从延续民族文化血脉中开拓前进、推进人类各种文明交融互鉴提供更扎实的文化滋养和学理支撑。

作者:钟超

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文化旅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