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再聪
大地湾史前文化遗址位于甘肃省东部天水市秦安县境内,1958年甘肃省文物部门进行文物普查时首次发现。遗址总分布范围达110万平方米,内涵十分丰富,大致可分为五个文化期:大地湾一期文化,仰韶文化早、中、晚期,常山下层文化,年代从距今8000年一直延续到距今5000年。其中,距今8000年的大地湾一期文化是我国西北地区迄今为止的考古发现中最早的新石器文化。
寻找最早的彩陶
大地湾彩陶的发现解决了中国彩陶艺术的起源地问题。20世纪初期,为了探索华夏文明的源头,学术界从考古、文献两个角度作出了尝试和努力。甘肃地区也成为探究华夏文明起源过程中最早受到关注的区域之一。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河南发现了仰韶文化,结束了“中国无石器时代”的说法。1923年,为了寻找彩陶的起源,安特生来到甘肃。随着甘肃马家窑彩陶的不断出土,安特生认为,甘肃彩陶受西欧、西亚彩陶的影响比较明显。安特生的这一认识成为当时“中国文化西来说”最有力的考古学证据,在国内外学术界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虽然“中国文化西来说”很快就被击破,但安特生考察甘肃彩陶的工作为探索华夏文明的起源“带来了比过去广阔得多的视野”。此后,田野考古发掘成为历史研究尤其是史前研究的必由之路。随着山东章丘龙山文化遗址、河南安阳殷墟文化遗址的相继发现,出土的大量史前时期遗物从根本上动摇了“中国文化西来说”的论调。不但令安特生修订了自己的观点,也为华夏文明本土起源找到了更加具有说服力的证据。
然而尽管如此,彩陶的起源问题实际上并未得到彻底解决,主要是因为,西亚的彩陶在年代上要比中国的马家窑彩陶早。当大地湾遗址发现后,中国彩陶的起源问题才得到解决。大地湾一期出土的彩陶在年代上要早于马家窑彩陶,与目前发现的最早含有彩陶文化的西亚两河流域的耶莫有陶文化、哈孙纳文化的年代大致相当。因此,大地湾一期文化是我国彩陶的最早源起,甘肃地区不仅是中国而且是世界上最早产生彩陶的区域之一。中国彩陶发源于本土的认识被证实。
开创传统古建先河
大地湾大房屋遗址是具有礼仪性质的建筑。截至目前,大地湾遗址及其周围的师赵村遗址等共出土房屋遗址200多座。最早的单体居住遗址是圆形半地穴式房屋,年代为距今8000—7000年间,面积为6—7平方米,标志着人类的居住方式从穴居向半穴居迈进。房屋的建筑面积逐步扩大,后来达到20—30平方米,房型则为长方形或正方形的半地穴式建筑。
到了距今5000年左右,出现了平面起建的室内面积达到130平方米以上的大型房屋建筑。其中,编号为F901的房址,占地面积420平方米,有前厅、后室、左右侧室、门前棚廊等部分,主室面积达130平方米。这种具有对称观念的建筑布局,是中华文化特色的宫殿建筑的雏形。因此,F901被誉为迄今为止同时代遗址中年代最早、规模最大、最具有中国建筑风格的“宫殿式建筑”,开创了我国传统木结构建筑的先河。
编号为F405的房址建筑面积254平方米,主室面积约为190平方米。房屋高度在3.8米以上,墙体的高度3.5米以上,墙体的基槽地面口宽2米以上,墙体厚度将近1米。经过复原,F405是一座平地起建的四坡顶两侧重檐式的房屋,这应该是夏商时代“四阿重屋”式宫殿建筑的前身。F901与F405相距240米左右,当为礼仪性建筑群体的组成部分。
由单体房屋到大型宫殿的出现,大地湾的房屋遗址存在时间延续了3000年左右。经比较,大地湾礼仪性建筑与以其为中心均匀分布的居住区共同构成的聚落形态代表了同时期建筑的最高水平。因此,学界认为,秦安大地湾文化遗址展示的是从一般聚落向中心聚落的演进过程,中心聚落的出现意味着中国远古时代城乡分化的开始,并且在此基础上很可能发展出古城、古国的雏形。
为文字起源提供线索
大地湾出土彩陶上的刻划符号是探索汉字起源的重要线索。文字是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标志,判断文明诞生的最重要的证据之一就是文字的运用。目前,已知的中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是商周时期的甲骨文。但是,甲骨文产生的具体年代不可考证。因此,文字起源问题由于缺少证据而尚未得到彻底解决。可喜的是,这种证据可在彩陶中去寻找,而大地湾彩陶就提供了最好的线索。
实际上,安特生当年在甘肃考察时就已经关注到这一问题。他认为:“吾人当甘肃远古遗址之发掘中,于陶器及他遗物之上,绝未见有文字之迹,此为极堪留意之事。”当然,他提出的“中国文字与近东象形文字同出一源”之说实属不当,但他提出的当时流行的一种看法却非常值得重视:“吾人发掘之遗址,均属小村落之古址,当无文字可言。盖此种文字之记载,应属当代领袖者之所有。”也就是说,在洮河流域出土的彩陶上见不到文字符号,是因为这些遗址都是“小村落”,当地社会文化程度低,文字的使用权应为首领所拥有。顺循这一思路,那么,拥有“宫殿建筑”的大地湾遗址当年既然有首领存在,也就有了文字符号遗存的可能。果不其然,大地湾遗址出土的陶器上发现有十多种不同纹样的彩绘图案和符号,有类似水波纹状的,有类似生长的植物状的,还有以直线或曲线并列或相交的,等等。这些刻划符号“形状大小基本形同,可能是介于图画和文字之间的一种记事符号。这批彩绘图案和符号,无疑是研究我国彩陶和文字起源的重要资料”。
1972年,郭沫若就半坡遗址出土彩陶上刻划符号的性质问题认为:“彩陶上的那些刻划符号,可以肯定地说是中国文字的起源,或是中国原始文字的孑遗。”于省吾也认为:“西安半坡所发现的仰韶文化的陶器口沿外往往刻划着简单的文字。这些陶器上的简单文字,考古工作者以为是符号,我认为是文字起源阶段所产生的一些简单文字。”目前,虽然还不能肯定半坡刻划符号与甲骨文之间的直接联系,但从掌握的材料来看,彩陶上的符号最有可能是甲骨文之前中国文字的形态。
大地湾彩陶上的朱彩符号,在年代上早于半坡的刻划符号千年以上,又与仰韶时期种类逐渐增多的刻划符号有着非常密切的联系,基至有些刻划符号与半坡的完全一致,这无疑为中国的文字起源提供了极为重要的资料和线索。因此,大地湾一期出土的彩陶上出现的彩绘符号,是我们目前所能见到中国最早的类似于文字的符号,极有可能就是我国文字的起源。
为文明起源提供序列
大地湾遗址为华夏文明起源研究提供了长达3000年演变历程的完整序列。2001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预研究启动。探寻的时间段限定在公元前3000—前1500年之间,在考古学上是龙山时代,即大体相当于夏代以前的传说中的“五帝”时期。首批选定的六个考古遗址则集中在华夏文明的中心区域——河南中西部和山西南部:可能与黄帝有关的河南灵宝西坡遗址、与传说中尧时代时空吻合的山西襄汾陶寺遗址、可能是禹都阳城的河南登封王城岗城址、可能是夏启之居的河南新密新砦遗址,以及学术界公认的夏代中晚期都城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郑州大师姑遗址。从研究时段的界定及考古遗址的选取来看,探源工程的思路是用考古成果来印证古史传说。看来,古史传说的中的“三皇五帝”系统在华夏文明源头问题上依然具有方向性指导意义。
随着“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研究的逐步深入,研究的时段从传说中的“五帝”时代推向“三皇”时代。如此看来,大地湾遗址应该是最合适的考古点之一。大地湾位于中原文化区与甘青文化区交界处,对于了解华夏文明“多元”起源体系具有实际意义。大地湾遗址涵盖了中国新石器时代早、中、晚期的考古文化,前后延绵3000年,可以提供延续时间长久且序列完整的考古资料。更重要的是,“大地湾各期文化的聚落演变是从小到大,从简单到复杂,从内部平等的凝聚式到有中心和等级的高等级聚落,发展线索非常清楚,为中国文明起源的研究提供了一个可贵的实例”。
(摘自《新华文摘》2017年第4期)
转发,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